张居正结局为什么那么惨?张居正为什么夺情?

张居正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一)少年成名

历史上大部分的能人,皆在少年时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而张居正同样如此。

在很小的时候,张居正就是远闻名的神童,尤其是在科举这条道路上,张居正可谓一帆风顺,虽然他没有达到传说中的“连中三元”,但年仅二十三岁便高中不说,还获得了内阁重臣徐阶的赏识,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可惜的是,张居正高中时,乃是明朝的嘉靖时代,那时的朝堂并不适合张居正这样一个一心谋求国家发展的大臣,那个时候,张居正的所有想法通通被拒绝,所以在嘉靖时期,张居正是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人。

这也导致他向朝廷请了三年病假,但好在张居正的一生,并没有完全被嘉靖所笼罩。

获得机会

在三年病假结束后,张居正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经过老师徐阶的推荐,他成为了后来隆庆皇帝的老师,并且获得了重用,这是张居正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也为他后来成为首辅大臣埋下了伏笔。

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时间,在这六年当中,张居正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他开始慢慢地实施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个阶段,张居正得到了大量同僚的认可,不过因为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张居正此时的很多做法还是“中规中矩”。

其次,张居正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随着徐阶的年龄不断增加,他感觉到自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势力,这个阶段,他提携了很多大臣,这些大臣也是后期张居正实施改革的中流砥柱。

最后,张居正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终于拿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几乎达到了明朝臣子的权力巅峰,但这并不是张居正的高光时刻,随着隆庆皇帝驾崩,年少的万历皇帝上位,张居正迎来了人生最光辉的十年。

(二)不得善终

万历皇帝上位后,由于皇帝年幼,明朝几乎成为了张居正的一言堂,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朝中包括万历皇帝在内,几乎没有人敢于反驳张居正,甚至在一些野史当中,还记载万历皇帝的母后对于张居正也言听计从。

但随着张居正的死亡,一切都变了,曾经受到万人敬仰的首辅大臣突然成为了众位大臣攻击的对象,不过最可怕的还是万历皇帝的态度,万历皇帝主导了对张居正的所有报复行为:革除名分、挖坟鞭尸、家属流放。

可以说这已经达到了对一个大臣最严重的惩罚,为何对明朝贡献如此之大,甚至说为明朝续命的大臣,死后会遭到这样的对待呢?

二、张居正的“盲区”

(一)张居正的改革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张居正对明朝所做的一切,都是明朝的一根救命稻草,万历元年,张居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官场,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考成法,不仅严格整治了明朝官场内部的各种乱象,还极大的提升了明朝官场的办事效率,让张居正后续的各项措施得以发挥。

万历四年,张居正通过一系列手段,扭转了明朝国库多年的亏空现象,初步实现了他富国强兵的改革理念,可以说此时的明朝终于摆脱了多年来的问题,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不过这还不够。

万历九年,一条鞭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大胆改革,对国家发展的帮助非常重要,以至于清朝也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至此,张居正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朝整体国力开始逐步提升,对于整个明朝,张居正都是居功至伟的功臣。

可与此同时,张居正却犯下了一个天大的忌讳:越权。

(二)被忽视的万历皇

张居正掌权初期,万历皇帝十分年幼,整个国家几乎全靠着张居正一个人,那时不管是万历皇帝还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对于张居正都十分的尊重,但这也让张居正忽视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万历皇帝的态度。

万历皇帝之所以恨张居正,在张居正死后对他如此残忍,起源于两件事,其一便是张居正的政治态度,张居正掌权时期,万历皇帝的确年幼,但不代表万历皇帝不懂事,相反,从皇宫长大的万历皇帝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职责。

但张居正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直接跳过了万历皇帝,这无疑是一种越权的表现,不管是封建时期还是现代社会,越权都是一种十分忌讳的事情。而张居正的越权行为,竟然坚持了整整十年,这十年,即使是再尊重张居正,万历皇帝心里都会有一块疙瘩。

除此之外,张居正几乎从不将万历皇帝当作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去看待,反而一直以“长辈”自居,不停地“要求”万历皇帝。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十分的严格,从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到时的接待大臣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显然不是一件合适的事情,在张居正掌权前几年,万历皇帝还可以接受,甚至以学生的态度去尊重张居正,在张居正生病的时候,万历皇帝还亲自熬煮汤药,整个中国历史当中,能做到这一步的皇帝寥寥无几。

可张居正对此的回应,却是频繁地要求万历皇帝“节省”,久而久之,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也由尊敬转变为“厌恶”甚至是“恨”。

(三)众怒难犯

对待皇帝尚且如此,张居正在对待大臣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和颜悦色。在张居正掌权期间,明朝是张居正的“一言堂”,其余大臣不可对张居正提出任何反对意见,朝堂之上除了张居正派系的官员,其他大臣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和一众大臣内心的怒火不断积累,这一切终于在张居正死后彻底爆发。

三、张居正败笔

(一)定位错误

张居正死后遭到如此对待,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摆清楚自己的位置,无论明朝再怎么需要他,无论他对明朝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的身份依旧是臣子,而作为臣子,一定不能做的事情就是越权,最好的证明教材就是和珅。

和珅是清朝第一贪官,但同时他也是乾隆手下最大的宠臣。原因很简单,和珅做任何事,优先考虑的都是皇帝的态度,这也许是拍马屁,但同时也是一种官场的生存之道。

封建时期皇权至高无上,任何越权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死亡,如果不是万历皇帝年幼,他可能早早地就会杀掉张居正。

(二)对待同僚的态度

在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永居高位,大家对于权力的追求是相同的,所以想要在朝堂之上生存下去,一定要给别人喘息的机会,不能断去所有人的后路,但张居正不这么想,在他掌权的岁月中,没有人可以反驳他。

因此在他死后,几乎所有大臣都将矛头对准了他,而那些曾受到过张居正提携的官员,也成为了众位大臣怒火之下的牺牲品,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其实这种结果早在张居正生前就出现了端倪,因为在张居正生前,就有不少大臣称呼他为“再世伊尹”。

伊尹是商朝非常著名的官员,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但可以直接惩治商朝大王,甚至还曾将商朝大王放逐。

对于这样的称呼,张居正默默一笑、欣然接受,可对于这个称呼,万历皇帝显然是不会接受的,这也许就是他对张居正态度转变的导火索,只不过张居正的所作所为确实让明朝不断壮大,所以万历皇帝还是等到了他去世后再进行报复。

从君臣角度来说,张居正的所作所为的确不合适,但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说,张居正确实让明朝实现了复兴。

如果明朝按照张居正的措施继续发展,也许明朝还能继续留存,但可惜的是,因为对张居正的恨,万历皇帝掌权后几乎废除了张居正的所有措施,明朝也从短时间的复兴结束,逐渐走向了灭亡。

不过对于张居正,也不能只看他优秀的一面,在个人方面,张居正确实算不上一个好官,他不仅在官场上独断专行,频繁提拔心腹,个人生活也十分的奢靡,比起和珅不逞多让,他也许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但却算不上是一个“好官”。

张居正为什么夺情?

大明在正德、嘉靖,两个奇葩指数最高的两个皇帝的轮番统治下,加速走向衰败!1572年,本来才十岁的万历继统,由张居正执政,此时王朝从开国至今已过了二百多年,政治黑暗,军事羸弱,良田被侵占,百姓民不聊生。

万历皇帝 朱翊钧

正值盛年的张居正成为万历朝首辅,冒死扛起改革除弊挽救大明江山的大旗,十年间,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为国积蓄财力;军事上,启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边疆,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百官,“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官府风气为之一新。沉沦的大明江山终于迎来了,“万历中兴”的曙光!

当可惜,天不佑大明,改革十年后,他猝然病逝,虽被赠上柱国,谥文忠,成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但很快,一生功名被毁于一旦,死后被万历抄家,差点被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惨不忍睹!

张居正画像

而被翻脸的万历拿出来的痛陈天下指斥罪大恶极的罪状之一,竟然是现代人很不了解的所谓“丁忧”、“夺情”事件,这一点并非万历捏造,在当时确实是张居住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最大的道德污点。

那什么是“丁忧”?又什么是“夺情”呢?如何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呢?

话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本着“百善孝为先”,而严格制定的在道德上的一种强力约束,古代可是人治社会,这比法律还严苛!

例如,若是家里父母去世居丧期间,其子女在此期间婚娶、宴饮、作乐、外游等,那就是不孝,不孝放今天,大部分情况也只能被大家戳脊梁骨,但在古代,深受儒家熏陶,轻点的被丢官送衙门里挨板子,重点的流放甚至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