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成语“庖丁解牛”形容做事得心应手?庖丁指的是姓“丁”的厨师还是姓“庖”?
原因是:庖丁经过多年实践,了解牛的结构,再通过精神作用完成解牛的过程,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解牛。
重点词汇:庖丁解牛
[成语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典故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近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庖丁解牛中庖丁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叫“丁”的厨师。
解析:庖丁指的是名叫丁的厨师,“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庖丁:厨工;
解:肢解分割。
庖丁解牛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知道宰牛的规律,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从什么地方才可以进刀。三年以后,我对牛体结构已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该怎样剖开牛体。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凭精神去接触牛体,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跃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臣对牛的身体组织己经了然于胸,没有一丁点的不通晓,刀顺着牛身体肌理结构,沿着骨头和肉之间的结合处下刀,根本就不用费一丁点的力气,也不会碰到骨头。技术好的厨师,一把刀可以用一年,因为他们是用刀去割肉,技术般的厨师,一把刀只能用一个月,因为他们用刀去砍骨头,而属下这个刀己经用了十九年了,刀刃还像新磨出来的一样,纵使臣解了这么多年牛,面对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时候,总会小心下刀,等到确认成功以后,才会放松一下,从中得到莫大的满足感,再把刀擦好,收藏起来。
说到这儿,厨师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说道:“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然而刀锋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要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锋却薄得几乎没有厚度,把这样的刀锋插入有空隙的骨缝中去是宽宽绰绰的,舞动刀子也有回旋的余地。
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子还是这样的锋利。尽管如此,我也从不掉以轻心,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便把动作放慢,下刀也很轻。当牛体哗地一下分开,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时,我便提刀站立,环顾四周,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插拭。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