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生物在广州 观赏科普两不误 华南植物园将打开新一页

走进热带雨林,距离观察植物绞杀现象;看完高山植物再“瞬移”去观赏沙漠植物,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奇花异草共聚一室,让你大饱眼福。这些神奇又有趣的景观,不用跋山涉水,在华南植物园便能尽收眼底。

建于1956年的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素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美称。这里不仅是个能观赏到各种神奇植物的乐园,还是个承载着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宝藏植物园。

6月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华南植物园将打开崭新的一页,大放异彩。

神奇生物在广州,观赏科普两不误

盛夏时节,正是莲花盛放的时候,在华南植物园,有一种特殊的莲花,被誉为“莲中之王”——王莲,最令人称奇的是,王莲莲叶可安全承载体重70公斤的成人。

这样的神奇生物,在华南植物园只是冰山一角。华南植物园中,深受游客喜爱的温室群景区,由热带雨林室、高山植物室、沙漠植物室和奇异植物室四大温室组成,收集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到沙漠的世界各地植物,展现了植物世界的丰富与精彩、奇特与神秘。在华南植物园里逛一圈下来,游客们不仅大开眼界,还能收获一些生物知识。

作为全国最早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华南植物园自1959年9月底首次对公众开放,由此开启了科学普及工作,也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植物园的重要使命。

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温室群景区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观鸟观蝶观虫胜地。全年可观察到的野生鸟类达130多种,蝴蝶110多种,也是广州市区内少数夏夜赏萤火虫的绝佳场所。每年游客量达110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20多万人次,成为公众接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华南植物园开展木兰花展、山茶花展、禾雀花展、杜鹃花展、姜目植物展等专类园主题花展,以及牡丹花展、朱顶红展、食虫植物展、兰花展、簕杜鹃花展等特色专题花卉展,并通过新媒体台,发布当季植物故事、花讯等,让公众在赏花的同时,了解学有趣的植物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研究过去预测未来,科技发展助力科研

在游览华南植物园时,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充满生机的植物个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它们呈现着不同的生长姿态。但其实除了流动的生命力,华南植物园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存放着凝固的生命——植物标本。

植物标本携带着植物物种特征,种群状、产地地理环境和遗传等信息或数据,是永久保藏的科研实物和记录,是地球生命形式和过程的历史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档案和凭证。

据华南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创建于1928年,目前馆藏量已超过115万份,涵盖物种49000多个。标本馆收藏最古老的标本是采集于1808年的禾本科剪股颖属植物Agrostis transcaspica,收藏最早的本土植物标本为1872年采自广州的豆科植物短萼仪花Lysidice brevicalyx。馆内还收藏有“活化石”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红木”原树种花梨木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等物种的模式标本7540多份。

罗世孝表示:“标本馆的标本是‘死’的,但保存和展示的是‘活’的地球生物历史。我们研究标本,可以通过研究过去,预测地球的未来。”标本馆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标本馆建馆时就建立了“卡片系统”“采集记录系统”和“流水号系统”三套管理与检索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拉丁学名、采集人和库存标本的流水号进行快速查询,作为历史文物,这三套检索系统被完好地保存在馆内。随着科技的发展,1999年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率先在国内实施标本数字化,建立起一套馆藏标本数据库。进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标本馆正在建设一个集野外科考、标本采集、植物引种及数据分析与交流的综合信息台,未来将实现标本库、种质资源库、人才库存与资料库联动融合的综合台,为国家植物园建设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植物迁地保育办“身份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

在华南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有一排矮小的植物开着娇嫩的小白花,名为怀集报春苣苔,目前该物种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据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介绍,怀集报春苣苔是我国苦苣苔科最为稀有的物种之一,仅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一处喀斯特洞穴处发现,2012年首次被发现时仅约200株。但几年,科研人员发现怀集报春苣苔个体数急剧下降,为了加强对其保护,华南植物园加强了野外种群调查和引种收集,如今已经在华南植物园实现了人工繁育并建立起了迁地保育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

怀集报春苣苔只是华南植物园保护珍稀物种的一个缩影。目前,华南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在华南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每一株植物都有一个标牌,相当于植物的“身份证”,里面记录着每一株植物的信息,同一批次、来源、时间、种类的植株用同一个登录号,而定植号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只要扫标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相应植株的数据。

迁地保护指的是以整株、种子、花粉、营养繁殖体、组织或细胞培养物的形式,在其自然栖息地之外保存和维护活体样本。迁地保护除了让植物免遭灭绝,后续还要开展野外种群的重建与回归。

华南植物园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培育新品种,“明星”兰花斩获金奖

2021年9月,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送展的兜兰新品种获得该届展会2个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4个优秀奖。获得金奖的2个兜兰新品种是中科COP15兜兰(Paphiopedilum SCBG COP15)和文菲兜兰(Paphiopedilum Wenfei)。中科COP15兜兰是为纪念《生物多样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我国昆明召开而于2021年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登录的新品种,被定为COP15大会的主题花。文菲兜兰(粤审花20190002)则是在2019年通过广东省审定的花卉新品种,为多花类兜兰。

兜兰由于独特的花朵造型、绚丽的花朵色彩、持久的观赏花期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世界高档花卉。但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采挖,兜兰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所有兜兰野生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而被禁止交易。

曾宋君研究团队在兜兰属植物的引种驯化、杂交育种、种苗繁殖、产业化推广和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经过团队的努力,华南植物园收齐了国产兜兰属植物27种和国外大部分原生种,总数达到79种(占全球72%),建立了兜兰种质资源圃,是世界上收集兜兰种质资源种类最多的单位之一。此外,育成兜兰杂交组合300多个,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兜兰新品种18个,是国内育成兜兰新品种最多的单位。

曾宋君研究团队还对彩云兜兰、杏黄兜兰、白旗兜兰等系统开展了种质资源调查、种苗繁殖和规模化生产,并对彩云兜兰开展了野外回归。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保护生物多样

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迁地保护国家植物多样为主要目的,实施国际植物园标准规范的生物多样整合保护机构。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

目前,就地保护体系已实现了我国约85%的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在植物园和种质资源库中迁地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约占60%。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可与就地保护体系互补,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因此,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还能提升我国的植物学科研水、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科学素养。

根据建设构想,华南植物园将在5年内建成国家植物园,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含华南濒危植物的95%,6000种经济植物),科学研究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数达300万人次,大规模开发2种经济植物,综合实力进入世界植物园领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