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第八个年头:租房踩的“雷”有哪些?
今年是我成为“北漂”的第八个年头。在大城市生活,一定离不开租房这个话题。各种媒介上,每年都有关于租房的通讯或非虚构写作,而且数量不少。看似选题雷同的文章,却有各不相同的辛酸。
2014年3月,我来北京实习1个月。暂住的地方,是亲戚帮我找好的。房子位于城北地铁站附近,虽然在高档小区里,但屋里十分破败,大约四室两厅的房子被打了七八个隔断,挤下十来个人。这套群租房大门没有锁,所有人可以随意进出;卫生间十分狭小,马桶大部分时间被堵。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是在公司待到临近地铁末班车时间才回去。
就在实习结束的前一晚,群租房里一片混乱,大家都在紧急搬家,因为这处房屋违规被举报,建委第二天要来处理了。于是我和大家一样,深夜拎着大箱小箱,坐地铁搬家。
当年7月正式上班后,我以为有了这次经历,应该算是有点经验能够“避坑”了,但现实依旧泼了冷水。为了找一间正常点的房子,我花了半个月时间看房,进行了各种对比,但还是因为经验不足,中了招。
因为彼时还不知道有正规租房中介的存在,这次租房踩的“雷”有两处,一是在某分类信息网上找的房源;二是遇到了黑中介假扮的二房东。在租约的第四季度,小区物业上门告知,我们租住的房屋已经欠了水电燃气各项费用小10万元。这笔欠款其实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联系不上实为黑中介的二房东,小区物业的最后通牒是:再不补齐欠款,就给我们断水断电。
协商多次无果,我只得另找房,在租约到期前一个半月搬走。当然,租金没要回来,押金也没要回来。
之后吸取教训,直接找房东,租了一个老房子,遇到卫生间渗水问题,楼下邻居投诉。联系房东后,房东表示人在外地,让我自己找师傅解决,他实报实销。装修和租房都是“水”很深的行业,只能碰运气找了一名瓦工上门维修。结果施工过程中,堵漏材料进入主管道,导致一楼邻居下水返水被淹,赔偿了3000元。最后只得铲开地砖重刷防水,不仅费用高,而且有一周无卫生间可使用。
这些赔偿和支出,房东并未兑现报销承诺,理由是我搞坏的,责任在我。
后来不想再折腾,选择了正规中介的长租公寓,通过缴纳服务费来换省心,只能说整体相安无事。这期间,帮助一位朋友进行了一次租房维权。
朋友签订合同后还没入住,房东就要卖房,中介想要毁约。在这期间的沟通中,中介各种耍无赖、放狠话。这次鉴于朋友尚有住所且有空闲时间,我建议她向中介机构总部和住建委投诉,最终结果是中介机构按合同赔偿了一个月的房租。
以上四段故事,是我多年租房经历的一部分。可能有人会问,在之前几次遭遇不公平待遇时,为什么没有选择维权?其实,这恰恰是外地人在大城市租房最困难的一点——缺乏畅通的权利救济渠道。
当前,大城市房屋租赁是卖方市场。虽然承租人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经济能力选择房屋,但由于城市每年涌入人口数量众多,租房成为刚需,导致承租人缺乏议价能力,在交易中处于弱势。一旦承租人的权利受侵害,出于时间、精力等各种因素,用法律武器维权成本巨大,维权之路漫漫。
时间对“漂”一族而言是宝贵的。维权很多时候只能在工作日进行,一次事假好请,但次次请假显然并不现实。因而在现实环境下,很多人明知可以维权,但最终权衡工作和时间精力,选择咬牙放弃。
对于年轻的“漂”一族,最核心诉求并非是租住房屋通勤、配套、环境好,而是畅通的权利救济渠道。在当下,只要愿意多花钱,一定不愁租不到好房子。但这其中的溢价是由于承租人难以维权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显然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全国两会在即,这应该成为关注的一个方向。(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