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0000年!广东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存在这里
近段时间,岭南考古界的新发现不断。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和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也在最近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评。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广东省的考古专家,他们向记者描绘出史前岭南人民的吃穿用度变化与文明发展脉络。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锁强表示,距今约10000年,人类正式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与日俱增。刘锁强告诉记者,这一时期,青塘遗址就出现的食用贝类的传统在岭南人的菜谱里被发扬光大。距今10000年至7000年左右,南宁邕江两岸开始出现贝丘遗址,所谓贝丘,就是人们吃完生蚝等贝类后,将吃剩的壳堆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一个个小山包,也就是贝丘,这表明各种咸淡水贝类在当时岭南人的食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贝丘遗址
相较广西,广东的贝丘遗址出现年代比较晚。在广东,距今10000年至7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发现仍处空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岩告诉记者,广东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存为距今7000年~6000年的咸头岭文化遗存,其范围西至肇庆、东至海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岩就曾在肇庆西江附近,对当地咸头岭文化时期的贝丘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他发现,当时人们食用的贝类中,80%为淡水贝类、20%为海水贝类,肇庆地区如今距离珠江出海口已非常遥远,为何会在这个地区出现海水贝类?李岩表示,六七千年来,珠江口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年代其实非常晚,发现咸水贝类,表明当时肇庆地区还处在珠江口的咸淡水交汇位置,而贝类能获得当时岭南人的喜爱,也是因为它们一般会栖息在河底、湖底或水边岩石缝隙,不太会游动,人类采集较为容易。
记者查询发现,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清代《顺德县志》曾有如下记载:“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成乡井,民亦藩焉。”
贝丘遗址发掘现场
咸头岭时期的制陶水平相较青塘遗址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更多的夹砂陶釜,跟现在人们用的砂锅差不多,陶壁比较厚,中间含沙子,非常耐烧。李岩推断,人们当时采集来的贝类及其他鱼类通常会用热水来烫或煮。
不仅“砂锅”出现了,咸头岭还出现了不少彩陶盘。李岩表示,考古界通常认为这些彩陶盘并非当时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而是用来盛一些食物进行祭祀活动。“咸头岭时期的陶器已经分出两种来,一种是为了烹饪,另外一种跟人们精神领域的活动有直接联系。”李岩说。(记者 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