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推荐“北京中轴线” 明年2月1日前提交世界遗产中心
8月7日举行的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国家文物局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消息,令与会的专家学者感到欣喜。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透露,目前,申遗文本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翻译工作,将在明年2月1日前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单霁翔
对话会主旨演讲环节,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协会会长单霁翔打开话匣子,谈起北京市为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做出的努力。他说,这些年来,一些城市发展建设中积累的矛盾,在申遗的过程中一一得到破解。“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三个遗憾:一是钟鼓楼前面的地安门百货商场太高,二是积水潭医院挡住了‘银锭观山’景观,三是天宁寺塔旁边建了一个大烟囱,现在前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这次对话会的举办地点,就是降层改造后的地安门百货商场。”单霁翔说,很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都经过了环境整治、遗产价值的发掘和公众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申遗成功是目标,但根本目的是让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尊重,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健康地走向未来。”
姜波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分析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体现。“轴线布局在中国的城市设计里面源远流长,南北轴线、东西对称、规矩方正,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一种样板,而北京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姜波说,中轴线上有一系列建筑的杰作,故宫、太庙、天坛等都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它们的设计、规格、布局都是中国儒家礼仪制度的体现,“如果要理解中国的礼仪制度,基于中轴线规划布局的北京城就是一个范例,祭天礼地、左祖右社等礼仪原则,在北京城的设计里面都得到了非常生动的体现,她是东方城市的经典代表。”
吕舟
“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分为遗产区、缓冲区,几乎涵盖了北京老城内所有历史街区和文物古建。”吕舟分享了一组数据: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处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缓冲区涉及514处各级文物。中轴线构建了一个串联北京老城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体系,既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又反映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在吕舟看来,世界遗产不仅要对物质遗存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除了向外界传播其价值以外,北京还通过活化利用等方式,让更多人去关心它、关注它。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促进了市民的文化认同,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
吕舟还透露,中轴线申遗项目要在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讨论,意味着明年2月1日之前要正式提交申遗文本。目前,申遗文本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翻译工作。“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吕舟说,2020年北京市通过了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三年行动计划,涉及48项重点任务,包括文物腾退、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这些任务也需要在明年6月份之前完成。(记者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