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涨粉1000万!健身教练刘畊宏火了 他能翻身吗?

从“7天涨粉1000万”缩短到“1天涨粉1000万”,健身教练刘畊宏彻底火了。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人们去线下健身房、户外锻炼的惯逐渐被“在家跳健身操”所代替,由此推动了帕梅拉、周六野、刘畊宏等健身达人主播的不断出圈。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唯一的互联网健身独角兽——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Keep线上健身台的运营方,以下简称Keep)却仍在持续亏损中,最还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向“运动科技第一股”发起冲击,那它能借此打一个翻身仗吗?

不到一月猛涨数千万粉丝

“动起来,别放弃,坚持下去!”这些极具感染力的语句出自最在网络上爆火的健身视频。视频的主角刘畊宏一边卖力跳着健身操,一边呼喊屏幕前的网友跟他一起做。

刘畊宏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歌手、演员、主持人。此前,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周杰伦的好友”,但最凭借魔、欢快的健身操视频,刘畊宏成功破圈,收获了一大批跟着他跳操的“刘畊宏女孩”(其粉丝的别称)。在过去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刘畊宏抖音粉丝量便从几百万迅速涨到了如今的4000多万,其中还有1000万是在4月21日这天涨的,其蹿红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刘畊宏的爆火而“动”起来的还有不少是A股股民,他们纷纷在投资互动台上向相关体育上市公司喊话“赶紧签下他!”

其中,经营家庭用健身器材的公司——创源股份对此回复道:“目前公司子公司家庭健身器材是通过亚马逊跨境电商销售,开拓国内市场还需要时间,待国内市场开拓再向刘畊宏申请是否形象代言。”

其实,刘畊宏的出圈并非偶然,除了他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疫情的助推也是原因之一。在疫情影响之下,出门锻炼受到诸多限制,在家就能跳的健身操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线上健身教练也借机趁势崛起。

Keep凭什么冲击第一股?

头顶“国内唯一互联网健身独角兽”光环的Keep于期宣布了冲击港交所的计划,但在刘畊宏爆火的狂欢盛宴映衬下,却显得有些许落寞。

据了解,Keep App于2015年上线,致力于打破传统线下健身房的桎梏,为用户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训练。作为国内最大的线上健身台,Keep自诞生之初便得到了多方资本的关注。从2015年成立至今,该公司已完成9轮融资,累计获得融资金额约6.48亿美元,投资方包括GGV资本、SVF Ⅱ Calorie、五源资本等。

成立之初,Keep通过免费注册使用,吸引并积累了一定的流量。2019年时,其均月活跃用户约为2177万。2020年,受疫情的推动,其均月活跃用户实现了大幅增长:2020-2021年,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970万、3440万,增幅超过30%;均月度订阅会员也从2019年的77万人增至2021年的328万人。

从财务数据来看,Keep的营业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净利润却年年亏损。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Keep营业收入分别为6.63亿元、11.07亿元、11.59亿元。尽管收入增长较快,但增速有所放缓。2021年前三个季度,Keep营收同比增长41.3%,低于2020年67%的营收同比增速。

并且,Keep目前仍未盈利,最两年9个月,其亏损额合计更是高达54.37亿元。具体来看,2019年及2020年,Keep分别亏损7.35亿元和22.44亿元,2020年亏损额同比扩大超2倍。截至2021年9月末,Keep亏损24.58亿元,同比扩大67.78%,亏损数额已超2020年全年。可以说,Keep如今的状态是“叫好不叫座”。

对此,华西证券研报指出,Keep高获客成本影响了盈利能力。招股书显示,Keep2019年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为2.96亿元,占总收入的44.6%;进入2021年,Keep的销售及营销费用激增,截至去年9月底,其销售及营销费用为8.1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0.6%。

但饶是如此,似乎仍难以激起用户的付费意愿。记者采访多位Keep用户后发现,他们的付费意愿普遍不高。“用Keep的原因主要是它免费方便,但付费则愿意去线下,因为有人监督和纠正动作。”一位在教培行业工作的金小姐告诉记者。

专家:

在港上市仍难扭困境

那Keep能通过在港交所上市接着续命吗?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不认为上市是可行之道。“营销费用高企,对企业来说并不健康。美股市场,对于这种亏损较大的企业比较宽容,只要业绩增长,股价就可以提高。但香港二级市场对于亏损企业的总体估值并不高。”张毅告诉记者。

“营销换增长是多数互联网企业惯用的方式,核心在于能否构建起健康的盈利模式。”网经社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曾对媒体表示,Keep业绩增长不确定,高营收来自于高营销(投入),目前Keep未能打造盈利的商业闭环,这给它的价值增长带来挑战。

此外,健身这条赛道竞争激烈,强敌环伺:在线上,有咕咚、爱动健身、怦怦健身、野小兽等;线下有乐刻和超级猩程、光猪圈等;在智能健身硬件领域,苹果、华为、小米等硬件巨头也陆续下场加入竞争……在Keep前进的路上,仍然荆棘遍布。

记者观察

疫情带动健身企业爆发增长

疫情的发生让越来越多人重视锻炼和健康的重要,顺带着催生了“直播+健身”的这种新业态。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131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健身”,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同时,我国健身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10年注册总量也在稳步上涨。其中2021年健身相关企业年度注册量超35万家,达到历史峰值。

从地域分布来看,贵州省的健身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达到23万家,占全国总量的17.54%。其次是广东省和山东省,均拥有超过11万家相关企业,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另外,记者还观察到,政府对于健身产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以广东省为例,其去年年底印发了《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方米以上,珠三角地区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其他地区优化提升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5%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名,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9000亿元。

该文件也相应提出了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突破、促进青少年体育新发展、创建体育产业新格局等主要任务。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健身市场规模将迎来新一轮增长。(记者 李志文)